小木船再造一个创业新天地——江苏省兴化市竹泓镇竹二村推进全民创业经验介绍
2018/7/25 7:49:21
兴化市是江苏中部的一个农业人口大县,地处长江下游里下河地区,素有“锅底洼”之称。历史上水灾频繁,尤其是每逢雨涝,四水投塘,加之下游河道浅窄,涝水宣泄不畅,常常是陆路不通,即便是平常时候也是无舟不成行,木船成了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必备工具,木船生产是当地流传几百年的行业。当年“十家村民九家渔”的竹泓镇竹二村造船技艺更具特色,更有名气。但随着现代陆上交通日益发达,木船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兴化木船这一特色产业近乎失传。
竹泓镇地处兴化腹部,地势更低洼,境内河湖纵横交错。竹二村处镇南首,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住户874户,耕地总面积2898.57亩。竹二村借助竹泓木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产业园区,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借力“互联网+” “买全国”,为木船插上腾飞的翅膀,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不仅传承发展了几乎失传老行当,而且实现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创业致富的梦想。2016年底,园区从业人员1000多人,产业规模做到1个多亿。木船用途实现了由生产、交通工具到景区观光游船、画舫等的华丽转身后,如今从周边的千岛菜花、泰州凤城河等景区,到上海世博会、中共“一大”旧址嘉兴南湖,再到越南、日本、荷兰、德国等海外国家,都有竹泓木船的身影,小木船着着实实让竹泓人火了一把。技术工艺绝大多数是50岁开外的本村传统老木匠,年人均收入达10多万元,而一些辅助岗位都要是以中老妇女最多,年收入也达4、5万元。值得可喜的是村里一帮年轻人被这一行业所吸引,发展壮大了木船生产。该村村民从2014年至2016年底,人均纯收入从1.2万元增加到2.8万元。
一、 申领“金字”招牌,“小木船”扬帆起航
竹二村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立木船制作工艺研究所,建设“中国竹泓木船博物馆”, 保护、开发木船制作工艺,培植传承人。
社会的发展,木船的兴衰。据传起源于宋代早期,竹二村先后出现了制作沿海捕捞渔船为主的手工作坊,长期制作拉网船、海溜子等木船,由此而形成了独特的木船制作工艺,在历史流传下来。清朝末年至近代,是竹泓木船制作的成熟、兴盛期,全镇有造船作坊二十多户,所造木船用途已拓展至交通、商业、邮运等领域,并建立了专门行业组织“森福会”,从事纯手工生产农用、渔用、商用及其它特殊用途的木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水泥船、钢质船的兴起,木船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尤其近20年当地陆路交通的迅猛发展,这项百年传统工艺制作,已经面临着随时消亡的危险。
申领国字招牌,保护传统产业。2005年3月,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竹二村成立了木船制造工艺保护领导小组,落实专门工作班子,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保护和申报工作。2007年3月,“兴化木船制造工艺”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8年6月,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乘着“非遗”的东风、借着金字号的招牌,近年来竹泓木船制造产业迅速发展,木船制造技艺已经成为兴化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竹泓镇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木船之乡”。
挖掘传统产业,打造传承人物。当地成立了木船制作工艺研究所,建设了“中国竹泓木船博物馆”,专业从事木船制作工艺保护、开发研究,以及新一代竹泓木船制作木工艺人的培养工作。2009年5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永干上榜,成为兴化市首位“国宝”级“非遗”传承人。
二、筑巢引来凤凰,保护传统产业
成功申遗初期,竹二村木船制造业仍以分散的小作坊居多,难以形成相应的品牌效应。如何更好保护和传承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如何借助“非遗”影响力做大做强竹泓木船产业?
给“小木船”造一所“大房子”。2012年8月,在竹泓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竹二村规划面积1100多亩地,建设了兴化市竹泓木船文化产业园。出台鼓励在外能人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对在园区生产的企业,村委会免费在淘宝、百度、阿里巴巴等网络进行宣传,并且在税收上返还积镇留成部分。村两委成员通过会议、广播、横幅等方式组织宣传,发动全村党员干部登门入户、说服动员,将各个分散的木船小作坊吸引到园区生产。成立了竹泓木船文化产业公司对园区统一管理,对入驻园区的木船企业实施行政服务代理,帮助创业者申办手续。
给“小木船”披一个“红头盖”。随着产业园的逐步完善,竹泓木船制作产业发展迅速,但质量标准是开拓市场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据介绍,目前国内尚无木船行业质量标准,这为竹泓木船生产和销售带来了诸多尴尬。比如,一艘价值几十万元或上百万元的游船,销往景点,对方要求出具产品检测合格证,而生产方却无法提供。为解决一矛盾,木船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组建行业协会,并邀请了相关专家制定竹泓木船质量标准。木船出厂前,由木船行业协会实施质量检测,并出具证书,合格木船将由文化产业公司统一发放“非遗”标识和竹泓木船商标标识,严防低劣产品流向市场,损毁竹泓木船信誉。公司并制定木船产业行业规范,积极引导企业科学销售,排除恶性竞争,更好地促进村经济的发展,增加村民收入。
各路“凤凰”纷至沓来。2015年6月,木船文化产业园与南京林业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南京林业大学——竹泓木船产业园产学研合作基地”,依托南林大的学科、人才、科技优势和竹泓木船传统技艺开展文化创新,不断研发新型专利成果,不断改进传统木船制造技艺。2016年4月,常州工学院与竹泓镇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建立常态交流机制,在设立实践创新基地、选派优秀教学科研人员驻企服务、举办企业管理、产业转型、电商推广等专题培训、合作申报各级各类奖项资金、共同推进竹泓木船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合作。
创新推动发展,发展延伸产业。目前,竹泓木船已有七项木船专利申请国家专利,玻璃钢技术、锂电池技术、汽车烤漆工艺、数控机床等新技术普遍应用到木船制造上,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融入高新技术,满足了客户多元化订制需求,极大的拓宽了市场。木船用途实现了由生产、交通工具到景区观光游船、画舫等的华丽转身。与此同时,在现有木船产业的基础上,各路引进的人才充分发挥想象,着手木质工艺品、木制品家具、传统制香的开发。延伸了产业链、拓宽了产业面,引入多样化、多元化的木制品、木质工艺品产业,培育现代高效的木质文化经济。木船、木制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木屑部分送到家具厂压成木板,生产环保材料,部分经过精加工,又可用于制香,带动了传统制香产业和家具产业的发展。初步统计,现有木制品家具行业从业人员近400人,家具、方桌从业100多户,销售范围涉及传统家具、仿古家具、方桌、条台、门业等,其中以丁氏二兄弟最具代表性,兄弟俩全年销售达千万元,产品覆盖邻近周边姜堰、高邮、宝应、东台等多个县市及周边十多个乡镇。有制香户78户,1000多人。产品主要有精品香、斗香、盘香、线香、观音香等数十种,年产值近亿元。
三、借力“互联网+”,扩大销售市场
面对生活用船市场需求小,传统的销售方式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形势。2014年竹二村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出台鼓励电子商务创业优惠政策,吸引在外能人,尤其是大学生前来创业。率先建立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立网上平台,开展电商培训,培养有志电商青年。
“山东,3条仿古木船,从事水上餐饮,请报价。”这样的一条即时留言来自竹泓镇楚风船业公司总经理周永才的旺旺客户端。2007年时,他从网络公司辞职,摇身成为楚风船厂的老板,出演了一幕“IT精英”变“木匠”的好戏。2014年,楚风船厂实现销售2000万元,其中九成以上源自电商渠道,这个数字比2名传承人各自船厂加起来的销售额还要多。周永才的故事,如今已不仅是竹二村村民的谈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凭着祖辈传下来的木工手艺,学着周永才在网上开店。
建立网上平台。目前,园区木船制造企业己全部入驻“中国木船网”,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营,每年可替园区企业节省网络推广费用百万元,通过统一宣传,营造了健康有序行业发展环境,避免行业内部不正当竞争,提高了行业凝聚力。现在百度上输入“木船”及相关关键词,竹泓木船企业网站便映入眼前。建设了“中国木制品商城”,将当地特色木制品——琴(秦)凳、方桌、仿古家具、佛珠、木船工艺品、佛香、檀香等产品进行网上销售。借助“中国木船之乡”地域品牌效应充分展示传统木船制作工艺独特文化元素,将当地特色产业推向世界。同时,竹二村积极与物流公司对接,保证物流到位,引入第三方物流,形成物流竞争,降低物流成本。
扩大市场销售。通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木船企业通过网络推广,极大的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销量,年产量由原先的2000余条提高到现在的8000余条,年产值由2008年的600万提升到2014年9200万元。船厂师傅工资普遍工资超7万元,老师傅更是达10多万元。根据销量,电商销售人员工资从5万到30万不等。家门口的致富经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电商有志青年投入到电商创业大潮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从事电商青年600多人,开设淘宝店、网站600多家。竹泓木船在产品质量、物流以及售后上都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取得了众多客户的信赖,从此订单越来越多,获得了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以及日本、荷兰、德国、柬埔寨、新西兰等国的大量订单,总交易额达4亿元。
塑木船品牌。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将传统木船制造行业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拓宽了市场规模,提高了企业知名度。目前,园区企业在百度、淘宝、阿里巴巴、慧聪、1688、360、中国制造网等网站平台注册网店360多家,专门从事网络销售人员180余人,通过B2B、B2C、O2O等多种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90%。2015年5月被江苏省评为电子商务示范村。
2016年底,专业从事电商销售300多人,开设网店600多家,企业网站68家,电商交易额2.8亿元。目前园区已有26家企业入驻园区,40家企业意向签约。
四、注入新生工匠,壮大传统产业
竹泓的造船业,有不少人家是世代相袭。比较出名的如竹二村周宝如,今年已愈古稀。周师傅从14岁开始,钉过的船至今不下千余条。老鸦船、张卡船、开泥船、鸭船、脚划子……无一不涉及。数年前,日本道具学会的专家学者来竹泓采风,在周师傅的作场上,见其娴熟自如地操作着,手头却并无片纸只字的图纸,不禁讶然。周师傅自豪地一咧嘴:要图纸做啥,谱儿都摆在我心里呢。
时间在走,这些老一辈的手艺人也在逐渐老去,如此娴熟的技艺是否会失传呢?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宣传引领下,一帮回归乡里的青年大学生依托“非遗产业+电商创业”,发展壮大了这一传统产业,江苏苏航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借助“互联网+”,开拓木制品市场。2011年大学毕业后在南京一家知名装饰企业从事设计工作的兴化青年丁松,主动辞职回乡创业,带领22名大学生销售竹泓木船,不仅让古老的木船行业风生水起,而且为古镇竹泓开辟了新的木制品市场。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短短一年时间,他利用“互联网+木船行业”,让竹泓木船的年产销额从三四千万元飙升至几亿元,产品从10多种扩大到70多种,为木船企业开辟了风车、水车、木桥、木亭、木质别墅、船型家具等木制品市场。
投入生产企业,转身“+互联网”。丁董事长觉得长时间的纯粹电商模式,无法凸显竹泓木船“国字”号的品牌效应。2015年底,由“互联网+”转变为“+互联网”的实体模式,他斥资800万元兴办木船加工厂,培养销售团队,注重品牌意识,提出更加符合自身团队的“+互联网”模式,重金聘请浙江、福建等其他省市高手艺工匠作示范生产带动当地工匠技艺,取长补短。由此,第一年他的销售团队收获了600万元红利,不仅带动当地毕业大学生就业而且让附近乡镇几百号手艺人有工可做,腰包鼓起来。
丁松以及他的团队凭借顽强的信念,摸爬滚打,实现了一个个零突破,拓宽产品用途,将木船生产成各种规格的工艺品、旅游产品,提高附加值;注重技术创新,首创画舫船底采用木质外包玻璃钢结构技术,有效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带动了竹泓木船走向世界,园区也因此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孵化基地。
五、深挖木船底蕴,打造特色旅游
“自舍黎民归北极,长依少嗥作西流”。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先生,在“发迹”之前,大约26岁左右的光景,曾慕名来竹泓静读,设塾教书,这句诗句就是郑板桥先生为竹泓火星庙神台所题。2014年2月,兴化市竹泓木船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与南京尔目策划设计有限公司签订旅游研究规划设计技术合同。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推动旅游休闲、文化体验,结合我镇南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开发生态旅游、农家乐等项目,以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精品化打造竹泓木船文化旅游产业园。将文化产业园与老镇区古建筑、人文历史呼应融合,彰显水乡竹泓特色,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增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内涵支撑作用,把加快建设、保护文化和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竹泓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下阶段,竹泓镇将继续以传统文化产业园区为依托,紧紧把握兴化市全域旅游创建机遇,融合古镇文化底蕴,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观光旅游项目,深入挖掘互联网经济,运用好互联网平台,积极打造“互联网+文化产业”特色村,更好传承和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泓木船制造技艺。
随着产业的升级,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产业消亡殆尽,但并不是它就没有使用价值。新一代的竹泓人选准“小木船”这支濒临熄灭的火苗,借助“互联网”东风,已有燎原之势。坚持“人才、项目、产业”同步联动,再古老的产业也开出了新花,带领整个竹泓创造新的业绩,走向新的辉煌。(江苏省兴化市人社局 刘占明)